大争之世:从数学总攻令看中国基础科学战略突围
(二)人才战争的暗流汹涌
在哈佛广场的咖啡馆里,MIT的招生官发现:那些曾趋之若鹜的中国数学尖子,开始成建制地回流。这背后的战略密码,藏在丘成桐力推的"3+2+3"本博贯通计划里——这套培养体系犹如数学界的"东风-41",将基础教育的弹药装填速度提升了三倍。
美国STEM签证政策的历史性溃败正在显现:当硅谷还在为H-1B签证配额扯皮时,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的招聘公告已吸引47位菲尔兹奖级别学者投来简历。这种人才虹吸效应,堪比二战期间盟军对德国科学家的"回形针行动",只不过这次主客易位。
(三)学术生态的范式革命
在杭州某重点实验室,人工智能正在对椭圆曲线密码发起总攻。但丘成桐的警告振聋发聩:"AI不过是数学战场的扫雷车,真正的战略决战仍需人类智慧的集团冲锋"。这种清醒认知,让中国在"AI+数学"的军备竞赛中始终掌握着制导系统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