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情况,缅甸天灾削弱我国的“战略底牌”?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缅甸稀土产能的恢复存在多重不确定性,这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地缘政治叠加自然灾害;缅甸佤邦等矿区本就因内战频发导致开采不稳定,此次地震使本就脆弱的矿区治理雪上加霜;
其二、运输系统重建周期漫长;震区桥梁、道路修复需至少3个月,而雨季的临近可能进一步拖延进度;
其三、国际资本趁机炒作;华尔街投行已发布报告预测“中重稀土价格将突破400万元/吨”,国际投机资本正通过期货市场放大供需矛盾。
但面对这样的稀土供应困境,中国通过极具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实际上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我国的“破局之道”
就目前我们所观察到情况来看,我国已经启动了多维度的应对机制,具体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1.战略储备释放缓冲冲击;国家稀土储备库目前存有约2万吨中重稀土,可满足国内高端制造业3-4个月的需求。这一数字背后,是2010年“稀土战争”后建立的全球最大战略储备体系,其精准调控能力曾在2019年缅甸封关事件中成功平抑价格波动。
2.国内产能弹性调配;工信部紧急批准南方稀土集团增产30%,通过离子型稀土矿浸取技术升级,将江西、福建等地的轻稀土产能向中重稀土转化。同时,包头稀土研究院开发的“稀土元素替代技术”已进入产业化阶段,有望将新能源汽车电机中的镝用量降低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