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鏖战三年,苏-34为何成为俄军“氧气瓶”?
战略轰炸机的断代之痛
图-160仅存17架,图-22M3去年连摔3架,新一代PAK DA隐身轰炸机遥遥无期。苏-34挂上“匕首”导弹后,打击链反而更灵活:分散部署在摩尔曼斯克、克里米亚等基地,配合格洛纳斯卫星导航,实现“一小时打遍欧洲”。
效费比的终极答案
苏-34单价仅3500万美元,不到苏-35的一半。俄军现役132架苏-34,若全部换成苏-30SM执行同等任务,年维护成本将暴涨4倍。更关键的是,苏-34的17毫米钛合金座舱装甲能硬扛23毫米高射炮,而苏-30在低空突防时与“裸奔”无异。
无人机时代的悖论
尽管中国“彩虹-5”无人机已在演习中展示“斩首能力”,但俄军电子战体系落后,无法支撑大规模无人机蜂群作战。苏-34的L-175M电子战吊舱反而成了最可靠的“硬杀伤”手段——2024年哈尔科夫战役中,6架苏-34齐射反辐射导弹,10分钟内瘫痪乌军整个雷达网。
四、未来的十字路口:苏-34还能进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