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欲十万大军压境,欧洲盟友为何集体噤声?
二、欧洲困局:从"挺乌先锋"到"沉默羔羊"
戏剧性的是,当美国高调宣称"出兵计划"时,柏林、巴黎、伦敦的回应却异常冷淡。回溯2022年1月,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曾斩钉截铁承诺"绝不派兵入乌";三年后,面对美国抛出的烫手山芋,英法德三国议会集体陷入死寂。这背后折射出三重矛盾:
其一,军事账算不清。俄军近期在顿巴斯72小时推进290平方公里,乌军每日伤亡超800人,战线已逼近第聂伯河天险。若此时北约部队仓促入局,无异于用血肉之躯填补火力缺口。更致命的是,俄军S-500防空系统与"匕首"高超音速导弹早已锁定第聂伯河桥梁,十万大军可能未及渡河便成活靶子。
其二,政治代价付不起。马克龙因提议"派兵论"导致支持率暴跌10%,德国社民党为军援问题分裂成三派,英国保守党更因援乌开支引发民众示威。当美国中期选举迫在眉睫,欧洲政客岂愿替他人火中取栗?
其三,能源命脉捏不住。欧盟对俄天然气依赖度仍达15%,德国巴斯夫等化工巨头已因能源短缺裁员万人。若战事升级导致俄彻底切断输欧管道,凛冬将至时,欧洲街头恐怕不是"挺乌标语",而是"取暖抗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