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0公里“战斧”要给乌克兰?美国这把玩大了!
二、欧洲的困局:买单者与局外人的双重角色
尽管美国强调“盟友共同决策”,但欧洲各国防长会议上弥漫的焦虑情绪暴露了真相——德法意等国在闭门会议中明确反对提供远程导弹,担心触发俄方红线导致战火西扩。然而当拜登政府抛出“费用分摊方案”(欧洲承担60%装备采购及培训费用)时,柏林和巴黎的反对声陡然微弱。
这种微妙转变背后是赤裸裸的现实主义逻辑:欧洲既无力阻止美国决策,又必须为可能引发的能源断供、难民潮等后果预备买单。更讽刺的是,战斧导弹的部署位置(波兰/罗马尼亚)、目标选择权(美军顾问团审核)乃至后勤维护(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直接管控)完全由美方掌控。欧洲付出真金白银,换来的却是战略自主权的进一步流失。
三、俄罗斯的两难:核威慑失效与本土防御漏洞
战斧导弹最危险的特性在于其“模糊威慑阈值”——它既可常规装药打击军事目标,也能快速换装核弹头。这种双重能力使俄军传统“核反击红线”陷入尴尬:若将常规导弹袭击视为核威胁而启动反制,可能引发误判;若放任不管,则克里姆林宫、战略火箭军指挥部等核心目标将首次暴露在常规打击范围内。
俄军近期急调3个S-500防空营驻守莫斯科州,同时将伊斯坎德尔-M战术核导弹向前部署至别尔哥罗德州,正是这种焦虑的体现。但被动防御永远追不上进攻科技的迭代:美军已在测试“战斧-ER”型(射程3000公里+人工智能协同突防),未来甚至可能出现高超音速版战斧。俄罗斯必须面对一个残酷现实:其赖以维持大国地位的核威慑体系,正被常规精确打击能力逐步侵蚀。(本文由AI辅助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