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怒涛:透视美军空袭也门背后的战略困局
一、钢铁风暴下的焦土:美军空袭的战术迷思
当杜鲁门号航母的F/A-18战机群从红海呼啸升空时,萨那北部的杰拉夫街区正在经历第三次"地震式"空袭。美军的"战斧"导弹精准命中胡塞武装的防空雷达站,但相邻的居民楼却在冲击波中轰然倒塌,救护车在硝烟中穿梭搜寻幸存者。这种"附带损伤"的惨烈场景,正是美军自2025年3月15日以来发动47轮空袭的缩影——累计投掷超800枚精确制导武器,宣称摧毁126个军事目标,却造成至少31名平民死亡、上百人受伤。
战略层面上,五角大楼的作战图景看似清晰:通过瘫痪胡塞武装的导弹、无人机与指挥中枢,为也门政府军地面攻势铺路。但现实却充满悖论。美军重点打击的荷台达省导弹阵地,三天后便遭到胡塞武装"火山-3"导弹的反击,一枚射程达1500公里的弹道导弹险些命中亚丁湾的美军驱逐舰。这印证了笔者的预判:依赖空中优势的"外科手术式打击",在也门错综复杂的地形与胡塞武装的地下化部署面前,实际效果要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