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辅的末日狂想曲:当政治碰瓷成最后战争经济学
二、狮子大开口:10套爱国者背后的「军援经济学」
“乌克兰准备购买至少10套爱国者系统”——泽连斯基17日对美喊话,瞬间点燃舆论。但细究其措辞,堪称当代政治话术的“典范”:所谓“购买”,实则是要求美国或欧洲买单。乌方所谓“自购”,不过是把军援账单换个名目,让西方纳税人继续填坑。
然而,特朗普的回应堪称一盆冰水:“不会给一个必输的战争卖导弹”。即便抛开政治立场,美国军工业的现实产能也撑不起这般豪言。目前美军现役爱国者系统约1100套,其中60%部署于西太平洋应对中国,另有20%用于中东保护以色列。生产线方面,雷神公司年产拦截弹仅500枚,而乌军曾在2023年5月一次拦截中30分钟内打光30枚,烧掉1.58亿美元。若按此消耗速度,即便美国咬牙交付10套系统,配套导弹也会在数月内告罄。
更荒诞的是,泽连斯基竟提出“授权乌克兰自产爱国者”。姑且不论美国是否愿意转让核心技术,单是培训乌军操作这套精密系统就需至少18个月。当俄军炮弹正砸向第聂伯河大桥时,乌方还在幻想“本土化生产”,这与其说是战略规划,不如说是绝望中的行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