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瓦台攻防战:解码韩国大选背后的“三线战场”
二、舆论战线:认知域的“心理攻坚”
在首尔江南区的全息广告屏上,李在明与金文洙的虚拟形象正进行着每秒百万次的数据厮杀。这场认知域战争的核心,在于争夺对“正义”的定义权。进步派将李在明塑造成“体制迫害的殉道者”,其支持者@老张怒吼:“遇刺都没倒下的人,怎会向权贵低头?”;保守派则发动信息饱和攻击,通过碎片化传播将“李在明=司法风险”刻入中间选民记忆。
民调数据的微妙波动揭示着战局残酷:46.6%对27.8%的纸面优势下,藏着4.3个百分点的致命松动。金文洙团队深谙“恐惧营销”之道——他们不再强调自身纲领,而是不断渲染“李在明当选=宪政危机”的末日图景。这种“破窗效应”战术,正是要诱发选民对不确定性的本能抗拒。
但李在明的反击更具草莽智慧:当保守派攻击其司法污点时,他直播走访棚户区,用“一碗泡面对话”将舆论焦点拉回民生议题;当金文洙炫耀企业家站台时,他突访造船厂痛陈财阀垄断,瞬间点燃青年选民的“反建制”激情。这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非对称战术,恰是其在民调寒冬中守住42.1%基本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