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国大单?中国歼-10CE击落阵风后遭多国疯抢
3. 哥伦比亚:地缘政治制约下的可能性 装备危机:22架以色列幼狮战斗机仅9-11架可飞行,因2024年断交导致零配件断供,急需替代方案。 经济制约:100亿美元年度军费中,采购30架歼-10CE将耗资15亿美元,远超其承受能力。更可能选择12-18架的小规模采购用于首都防空。 美国因素:作为传统美械用户(C-130运输机、UH-60直升机),需平衡中美关系。但歼-10CE对周边国家(如委内瑞拉苏-30)的压制能力具有战略吸引力。 4. 印度尼西亚:合同约束下的有限空间 沉没成本:已签署42架阵风合同(81亿美元),首期6架将于2026年交付,违约金可能达合同额30%。 补救措施:可能要求达索升级SPECTRA电抗系统和换装"流星"导弹,但无法改变机体平台代差。未来或追加采购歼-10CE形成高低搭配。 体系兼容:作为中国武器传统用户(C-705反舰导弹、WZ-551装甲车),整合歼-10CE至现有体系的难度低于阵风。 三、国际军售博弈逻辑 性能优先转向:传统"政治站队优先"规则被打破,第三世界国家更关注实战表现与性价比。歼-10CE的"击落阵风"案例形成示范效应。 支付模式创新:中国可能对孟加拉国采用资源换装备(如天然气支付),对埃及提供分期付款,破解美元结算障碍。 体系输出战略:搭配ZDK-03预警机、红旗-9P防空系统形成"中国标准"空防体系,增强客户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