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场变数多:乌军远程突袭钻透俄防空漏洞
二、俄军“防空失灵”:从钢铁长城到千疮百孔
乌军突袭的得手,也暴露出俄军防空体系的严重缺陷。新罗西斯克港作为战略要地,本应受到S-300与S-400防空系统的严密保护,然而在实战中,这些被俄军誉为“中坚力量”的系统却集体“失声”,未能有效拦截低空突防的无人机与巡航导弹。外界不禁质疑:是乌军战术过于狡猾,还是俄军防空系统本身存在盲区?
笔者分析,俄军防空的“失灵”源于多重因素。其一,乌军采用的饱和攻击战术远超单一防空系统的处理上限。现代雷达虽能同时追踪数百个目标,但火力通道有限,当大批无人机与导弹同时来袭时,系统分配拦截资源的效率骤降。其二,乌军使用“诱饵无人机”消耗俄军防空弹药,后续主攻武器得以乘虚而入。其三,俄军在新罗西斯克港的部署可能存在“重外轻内”问题——过度强化港口外围防空,却疏于对油库、电厂等核心设施的近程防护,导致乌军低空无人机轻易穿透最后防线。
俄军的反应同样迅速。袭击发生后不到48小时,俄军对乌克兰基辅、哈尔科夫等地的能源设施发动大规模空袭,试图以“以牙还牙”的方式削弱乌战争潜力。然而,这种互相报复的循环只会加剧战场升级,令双方陷入更残酷的消耗战。
三、乌军“终止谈判”背后的战略算计
在红军城防线岌岌可危、正面战场节节败退的背景下,乌克兰政府突然宣布“2025年前不与俄罗斯谈判”,原定12月的俄乌会谈也随之取消。这一决定表面上看似“破罐破摔”,实则暗藏深意。
乌克兰深知,当前若仓促坐上谈判桌,势必被迫接受俄方提出的苛刻条款。而通过终止谈判、强化对俄本土打击,乌方向美西方传递了两个信号:其一,乌克兰仍有能力对俄造成实质损伤;其二,若想维持乌军抵抗势头,西方必须提供更多远程武器与经济援助。此次远程突袭正是乌军“交作业”之举——用战果证明自身价值,换取持续外援。
然而,这套“以攻代守”的策略同样伴随风险。一方面,俄军可能加大对乌民用基础设施的报复,进一步摧毁乌克兰的能源与民生系统;另一方面,乌军远程武器库存有限,“海王星”巡航导弹虽射程惊人,但数量稀少,若俄军针对性加强电子干扰或部署近程防空系统,乌军的突袭效果将大打折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