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很有用,但美国空军为啥就是不要A-10?
据《福布斯》报道称,美国空军正在制定一个新计划,打算在爆发与中俄的战争时将战斗机分散部署,以躲避导弹攻击。
目前西太平洋的美国空军战斗机部队集中部署在几个大型基地如关岛的安德森、日本的岩国、韩国的釜山等,这样部署的好处是在和平时期容易集中进行补给,大型基地的设施也完备齐全,只需几个就能满足整个西太地区美军空中力量的训练、巡逻等任务需求。缺点就是战时会成为敌方的第一攻击目标,只要几枚常规导弹命中就能报销整个基地和驻扎于此的美军,因此美国空军提出“敏捷作战部署”概念,将空军尤其是战斗机部队分散部署在数十个小型机场或基地中,以增强空军战斗机部队的生存力和抗打击能力。
在西太平洋地缘日渐复杂的情况下,美国空军此举可算明智,但奇怪的是一边提出这个作战概念,又一边让最适合执行这个概念、能迅速从简易机场起飞执行任务的飞机退役。
20世纪60年代,随着华约国家的装甲兵开始占据质量和数量的优势,北约不得不开始寻找对策。美国空军看到了A-1“天袭者”在越南战争中的优异表现后,总结经验教训,于1966年提出A-X计划,要求开发一种作战效能高、生存力强、结构简单、价格低廉、载弹量大、机动力强、可以在简易跑道上起降、可靠性和可维护性高的对地攻击飞机。
1967年4月,通用动力、格鲁曼、诺斯罗普和麦道四家公司开始论证开发;1970年5月美国空军向12家飞机制造商发布计划征询书;1971年3月美国空军初步确定将从诺斯罗普的YA-9A和费尔柴尔德的YA-10A两个方案中选取一个。
1973年1月,经过284个飞行小时的鉴定和对比后,美国空军最终选择了费尔柴尔德的YA-10A。但由于当时A-7“海盗”也刚刚服役,国会质疑是否有必要同时装备两种专门的近距支援飞机,所以经过两次与A-7的对比试飞后,直到1974年底A-10才获批投入生产。1975年10月首架量产型A-10试飞,为了纪念公司前身共和公司在二战时的产品P-47“雷电”,费尔柴尔德将其命名为“雷电”Ⅱ。